• 投稿 |   RSS订阅 |   beat365

  • 当前位置: beat365 > 新闻公告 > 聚焦 > 正文

    看见“中国梦”

    2013年03月17日

    【编者按:郭沫若曾说过,“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我1101班王娇同学读了《看见》一书后,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何谓“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代代炎黄子孙薪火相传不懈追求的家国梦。诚然,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国家的梦想也由无数国民的梦想所构筑。古人有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要想使“中国梦”的巨浪奔流入海,就要努力使无数个体的梦想汇聚成河。而若让梦想的船只顺利远航,就必须透过望远镜洞察前方海面的状况。传媒先驱普利策曾说,记者是社会这艘大船上的瞭望员,前方海面上有任何好与不好的消息,都要告诉乘客和船长,以便决定这艘大船怎样航行。

    透过瞭望员的眼睛,我们得以为梦把舵,及时避开冰山与暗礁,避免“泰坦尼克”悲剧的重演;凭着记者的良心与正义,我们方能清醒地看见“中国梦”,社会和谐有序,国民安居乐业,提升幸福指数成为第一要务。时代的使命赋予记者“无冕之王”的权利,而正义与责任要求他们扎根在中国最深层的土壤,触及普通人的生活,挖掘社会的喜怒哀乐,追踪祖国崛起的伟大历程。

    柴静,是一个怀有中国梦的人,一个一直在“为渺茫而认真的理想”默默奋斗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她的新书《看见》,力求诚实地记录“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她说,“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因此,《看见》一书不仅是柴静个人成长的告白书,也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我从中读懂了她对真相的执著、对底层民众的悲悯,从她躬身倾听的姿态与坚定的眸子中,我仿佛看见了海面上稳稳行进的“中国梦”。

    柴静的文字,有一种力量,一种有温度又有黏度的力量,直击心弦,情境感极强。小女子有大爱,纵然看到这个社会的种种弊端,仍然心系苍生满怀希望。正如《南方周末》所言:今天或未来,无论身处何方,我们微笑对这个国家,依然充满梦想。深信之,笃行之。无论是冒死深入“非典”、矿难、地震灾区的第一线采访,还是走近征地、家暴、虐猫、卖淫、同性恋等边缘题材的调查性报道,柴静都力求将笔尖指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夹杂着探索人性的热情,关照着那些为怜悯所涵纳的不安、恐惧与绝望。我看到一个个流淌的人或故事,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正当我为这种摇晃的危险而担心时,柴静一语道破,“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正是这种不安驱使内心去探寻真相,重塑认知,力求追根溯源,以绝后患。这是记者的使命所在,也是社会永葆健康的源泉。

    就像你无法问一个诗人,为何“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你也不可否认生活总是充满悖论。但人性中有些东西,确是亘古不变的。生活本就如此,作为其忠实的记录者,柴静的文章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悖论式的表达,但这种表达附以轻灵的诗意,足以长驱直入至人的内心,击中人们内心的真实,让很多人无力还击。身为记者,为的就是这个世界真正属于人的实质,不论走得多远都要守护这样的实质,绝不让它拱手相让。

    柴静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双眼,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曲中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然而,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自身。自我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意义,想要否定自己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个人如此,而由一个个人所构成的国家亦然。柴静时常重复着导师陈虻的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我想,正是如柴静一般敢于否定、懂得反省自己的人,恰是推动“中国梦”航行的动力源。

    十年的时间,一个从不言弃、不服输、无畏追求梦想的女青年已蜕变成知性、有思想的公知,她在一步步实现梦想。透过这双眼睛,我们仿佛看到了梦中的“美丽中国”。

    (文/王娇)


    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首页welcome!

    HTML地图|XML地图|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