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于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感知民众,开启民智,为社会弱势群体说话,是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时刻需要承担的责任。2011年暑假,新闻0901班昌朋淼在《新京报》实习的这段日子里,体验最深的,也许正是这一点。
2011年7月4号到24号的这二十多天里,晚上从来都是关机睡大觉的昌朋淼把手机铃声调到最大,为的是及时接到实习老师的通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穿越大半个北京城赶到事发地点。
除去第一天报到和每周二的例会,她在《新京报》社会新闻部实习的每一天,都是和老师一起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穿梭,在人潮涌动的地铁上打着盹,在小区的居民楼下边看微博找新闻线索边吃盒饭。在这段日子里,她采访了形形色色的人,有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有律师,有私营业主,也有外来打工者。她见证着发生在他们身上形形色色的故事,也聆听着他们形形色色的独到看法。
民众的智慧
昌朋淼至今还记得那30多个陌生人给自己的掌声。
那是采访的第一天,她和老师来到某小区了解其业主自发组织公交大巴定点往返小区与海淀知春路的事情。该小区位于北京五环以外,距大部分业主的工作地点都很远。每逢上下班高峰期,北京城内的交通近乎瘫痪,公交、地铁更是挤得水泄不通。面对这种状况,小区业主们决定联合起来,租用公交大巴定点接送居民上下班,并保证每个人都有座位。这样一来,来回时间减少了近两个小时。
昌朋淼和老师也有幸赶上了这趟大巴的第一次试行。
采访结束后,她和老师准备下车。就在这时,车内一位业主大声喊道:“我们给这两位记者一点掌声吧?”顿时,车内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那一瞬间,她竟感到鼻子发酸。这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的掌声,不仅是因为他们贴近民众生活的职业行为,更是源于媒体作为社会“第四权力”开启民智、呼吁改革的特殊魅力。一篇这样的稿子,不仅见证了民间组织的智慧与力量,更深远的意义是,它会引发更多人的思考,激发更多的思维碰撞与问题讨论,最终推动整个社会进步。
这一次采访也让她明白了,未来有太多职业可供选择,可以为她带来功名利禄,但做一名新闻人,却能够影响千千万万个未曾谋面的人,帮助他们捍卫权利,改变思维,建设理性。这也正是新闻行业最吸引人的一点。
民众的辛酸
更多的时候,昌朋淼看到的并非民众自发解决问题,而是他们面对问题时的无奈与辛酸。来自底层百姓的呼声,并非每一次都能被听到,更不是每一次都会被解决。对此,有时媒体也是无能为力。
就如那次五环外面临拆迁的一个小区,拆迁前该区政府主张以投票的方式考察民意,然而投票当天,小区居民却发现存在相当一部分政府请来的“托”作假。居民们愤怒了,纠纷由此产生。
昌朋淼和老师赶到时,现场已经围了六七十人。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处于贫困线下的中老年人和残疾人。他们一边狐疑地看着他们,一边嚷着要查明他们的身份。待两人出示了记者证和身份证后,他们才开始逐渐地消除敌意,你一言我一句地诉说起事件的起末。纷繁冗杂的控诉声中,透露出的是他们所有的不满和怨恨。
昌朋淼和老师坐下来,耐心地记录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听着一群深陷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向他们发泄着怨气,抵触又期待的情绪是那样明显,昌朋淼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很多底层百姓之所以对记者既不信任也无好感,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媒体是为“权贵们”说话的地方。但无论平日里怎样被骂,此时此刻的媒体却被老百姓们发自内心地尊重着,需要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唯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真切地明白。
第二天,这篇稿子没能上报。
其实昌朋淼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结果。走的时候,老师就对他们说:我不能保证它能见报,希望你们可以理解。一位奶奶流着泪说:我们知道,知道,就是想找个人倾诉罢了。
昌朋淼不敢想象,当他们看到第二天的报纸时,心里又会想到什么。她只知道,很多社会矛盾与问题,并非媒体介入就能彻底解决的。无论是社会还是媒体,需要改变的都还有太多,太多。
民众的乐观
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更多的人选择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着。而这,足以令她,也令整座城市为之动容。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北京处处洋溢着国际气息。在团结湖社区举办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中,昌朋淼发现,社区居委会的大多数老人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其中大多是在08年北京奥运会前学习的。他们怀揣 “活到老学到老”的理想,具备极强的主人翁意识。就是它,让古稀老人身上也焕发出了令人难忘的青春活力。
古老而又年轻的北京,以她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行走在北京的日子里,昌朋淼边走,边看,边听,细心观察着北京的生活百态,也用心体会着北京浓郁的传统风味和强烈的现代气息相互融合的氛围。在这里,每一天的触动与收获,都让昌朋淼更加明白怎样像一个真正的新闻人那样,去感受,去思考,去理性地面对。
在昌朋淼的眼中和笔下,看到的,记录的,是每个北京人的喜怒哀乐。目睹他们的幸福与否,于她,正是最大的幸福。只因为在这里,她才真正感知到了民众。
新闻0901昌鹏淼供稿 网新社记者江珊改稿
201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