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140010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学 分:3学分
周 学 时:3
考核方法:平时成绩,课堂表现,考试
预修课程:无
主要内容:新闻调查最早渊自西方的“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ve Reporting ),是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类型,对现代新闻来说,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出色有效的报道方式和方法。西方新闻界认为,调查性报道源于20世纪初叶在美国轰轰烈烈展开的黑幕揭发运动,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普利策倡导的社会改革报道。20世纪60—70年代,调查性报道趣于成熟,目前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它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但有关“调查性报道”的定义,中西方新闻界有一定的歧义,西方新闻界认为,调查性报道的全部宗旨就是关注社会上一切蓄意掩盖的丑恶和不道德的新闻加以无情揭露。中国新闻界则认为,调查性报道除了可表现揭露性题材,也可表现非揭露性题材,即中性、正面的题材也可进行调查性报道。
新闻评论则是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新闻评论有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的不同表现作用方式。直接引导是新闻评论把意见、建议、呼声等主体化信息显性表达出来,使受众不经过比较深刻的思考就能对写作主体表达的价值观作出比较一致的理解,甚至付诸行动。间接引导是通过对事实的描述,把意见、建议、呼声等主体化信息隐性表达出来,受众经过比较深刻的思考、推理才能明了、明白写作主体的价值观。本课程的新闻评论因与新闻调查结合在一起,主要通过间接引导的方式作评论。
《新闻调查与评论》作为专业主干课程,重点在于阐述新闻调查与评论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阐述新闻调查记者需具备的素质、面临的风险以及调查的方向,阐述新闻调查记者如何通过调查报道隐性表达意见、建议、呼声等等。
修读对象:新闻学专业学生
教 材:周海燕著:《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新华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1、(美)休斯顿等著、张威等译:《调查记者手册》,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2、刘明华著:《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3、王梅芳著:《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王强华、魏永征主编:《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5、李大同著:《冰点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朱淘等主编:《中国调查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